2022年末到2023年,大模型领域迎来了一波蒙眼狂奔般的追逐。今天,大模型依然是全球科技领域最热的词,但关于它的讨论焦点,已经从最初的“技术颠覆”,变为当下的“商业落地”。
在当前融资环境下,如何解决商业化落地的问题,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大模型下阶段突围的关键“题眼”。而纵观如今的市场,大模型商业化有望跑通的公司主要为两类:以百度为代表的生态型玩家、以万兴科技为代表的应用型玩家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两家公司分别是平台化的超级巨头和垂直领域的行业龙头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不同类型公司竞逐大模型的合理路径。
一个客观现实是融资环境在持续收紧。Crunchbase数据显示,2023年是2018年以来风险投资额最低的一年,全球创业融资额2850亿美元,同比下降38%。美国数据分析公司PitchBook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美国初创企业融资1706亿美元,较2022年和2021年分别下降约30%和50%。
在中国市场,大模型曾在2023上半年掀起过一波融资热潮,但后半年也趋于冷静。澳门新葡萄新京网址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,2023年5月-7月,中国AI领域相关投资事件数位居前列,保持在每月60起以上,但11月已经回落至26起。
大模型风口下,众多公司一拥而上,一时间掀起“百模大战”,但有关注该领域的投资人表示,“90%以上的大模型公司基本上都不具备投资价值。”部分非常受追捧的明星公司,累计融资额已超数十亿人民币,但团队坦言这样的融资额仍远远不够。
破局之法当然是“自我造血”。小厂要求生存,大厂要看报表,谁都不可能持续不计回报地投入研发,大家都在努力地寻找商业化落地的路径,“脱虚向实”正在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。
那么路径到底是什么?开源还是闭源?ToB还是ToC?做通用还是做垂直?各家大模型厂商正在探索不同路径。但可以明显感觉到,行业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向“应用层”倾斜。
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反复强调:“专注于大模型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,真正的机会在于应用层面。”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一早表示:“大模型为王后,但应用为王,应用软件将成为大模型商业落地的必经之路。”
近期屡屡亮相聚光灯下的360也有相似判断,其掌门人周鸿祎判断“2024年大模型应用将迎来巨大机会”,其副总裁黄剑也表示“应用比大模型更重要”。
在“应用为王”的共识下,巨头玩家和垂直龙头正在逐步找到各自的商业化答案。
时至今日,大模型热潮之所以趋于冷静,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意识到,大模型的研发是一场全方位竞争,涉及算力、算法、网络、大数据等各个维度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如果真正要做底层开发和生态建设,真正拥有入场券的人屈指可数。
而即便是巨头,在这个层级上竞争,谁也不敢保证弹药充足,能否跑通商业化、形成正循环,同样是绕不开的一关。
国内的超级玩家中,百度对大模型的布局显然最为激进,几乎呈现一种all in的姿态。不得不说,百度是巨头中布局最早、想得最清楚的几家之一,其在商业化方面的探索也走在了前列,为平台型公司的大模型商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样本。
2023年3月,百度正式推出“文心千帆”大模型平台,面向客户提供企业级大语言模型服务,平台上包括百度全套文心大模型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链,随后又接入了数十家第三方模型,意在聚合更多企业到文心生态发展,并通过这些底层服务能力做营收。
调用API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大模型toB的收费方式,阿里、微软也有类似尝试。但从各家公司透露的数据来看,API收入的ROI并不高,部分甚至难以覆盖成本。不过,API模式能促成平台和客户的绑定,从而向客户出售其他服务,比如云。
根据百度最新公布的数据,文心生态的开发者数量已达1070万。2023年8月,百度公布Q2财报,显示其第二季度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15%,归属百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4%。而备受关注的百度智能云,在23年Q1首次实现盈利后,也持续盈利。百度第三季度财报也显示,其营收、利润均超市场预期。
事实上,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。毕竟国内大多数公司的大模型的布局,都还没有对业绩形成加持,有的甚至造成业绩下滑。核心原因还是百度想得比较清楚,不能单纯地卖服务,而是要做生态。
许多大模型企业从一开始就专注于toB服务,但让更多企业买单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。曾有行业人士对媒体直言:“模型能开除一半人,企业才会考虑用。”
《大模型招标需求分析简报》显示,2023年1月至11月,招标市场共发起124次采购需求,采购金额为2.97亿元。这和各家大模型企业巨大的研发相比,显然杯水车薪。
《大模型招标需求分析简报》显示,2023年1月至11月采购金额为2.97亿元
在大模型直接通过toB变现尚未成熟的阶段,构建生态、形成正循环,才是当务之急。
要吸引更多开发者、构建生态,考验着厂商的基座模型能力、工程化能力、资金储备甚至品牌影响力等方方面面。但无论如何,百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。
如前文所讲,“应用为王”已成为大模型行业的共识。在超级玩家搭建的基础设施之上,应用型玩家中也跑出了令人惊喜的公司,刚刚发布大模型的万兴科技(300624.SZ)即其中典型的一个。
2024年1月,万兴科技打造的“天幕”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正式发布,受到行业关注。一方面,是因为这是由A股上市公司且是创意软件A股上市公司推出的自研模型,从发展脉络来看,大家关注其与创意软件和应用的结合,另一方面,“天幕”斩获多个“首个”,已商用。它是湖南首个通过通过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算法备案的大模型,也是国内首个音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大模型,具备一键成片、AI美术设计、文生音乐、音频增强、音效分析、多语言对话等核心功能,同时已在海外规模化商用。
借助“天幕”,只需一张图片、几句提示词,即可理解创作者意图,快速构建场景和角色,帮助创作者完成影视剧、动画片、广告等各类视频的内容创作。
国内首个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万兴“天幕”发布,助力创作者高效完成各类音视频内容创作。
事实上,在“天幕”正式发布之前,万兴科技的AIGC应用布局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。围绕创意软件赛道,万兴科技走出了一条“垂直大模型+AIGC应用”的商业化路径,也为垂直头部公司突围大模型提供了一种合理范式。
相比于动辄数十亿资金研发成本的通用大模型,垂直大模型的门槛要低得多,可以小到十亿参数规模,使用开源框架开发成本会更低。
而且,通用大模型到具体行业应用之间存在鸿沟,无法承载专业垂直领域的具体需求。垂直大模型利用独有数据训练,是通用大模型再聪明也难以踏入的空白地带,这是发展垂直大模型的意义所在。
2023年6月时,周鸿祎曾表示,垂直大模型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,让大模型从“万事通”变成政府通、行业通和企业通,才是线月,周鸿祎在亚布力论坛上更直言,2023年看大模型像,今年再看像茶叶蛋,2023年大家都飙着OpenAI想搞通用大模型,2024大家都在想大模型如何找到自己的应用场景,目标变了。数据也显示,2023年全球通用大模型的发布下降,不到50家;而2023年至今,垂类大模型发布飙升,已超过100家,包括网易有道发布的子曰教育大模型、携程发布的携程问道旅业大模型等都属于垂类模型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视频为王的时代,以音视频为核心的大模型仍较为稀缺,因此“天幕”的价值显而易见。另外,为什么是“AIGC应用”?这与万兴科技原有的业务一脉相承。
万兴科技主要深耕在数字创意领域,旗下软件产品诸如Wondershare Filmora、万兴喵影、亿图、墨刀等很早就已经开始融入AI能力,大模型的出现让其产品的AI能力和交互方式进一步升级。与许多先做大模型、再找应用场景的公司不同,万兴科技做大模型的初衷是为业务场景赋能。
从商业化的角度上看,相比toB的高门槛、高定制成本,toC更容易通过用户规模摊平研发成本。而在消费型应用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的全球市场,工具可能是一个解,方向就是让工具“更加好用”。
作为在全球拥有十亿级用户的公司,万兴科技做“天幕”可以说是用户需求驱动的。
比如,万兴科技旗下的视频创意软件Wondershare Filmora,洞察到海外有许多YouTuber,希望能更高效地专注于视频创作。在“天幕”的加持下,Wondershare Filmora落地了AI Copilot智能剪辑助手,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描述,提供相关创作建议和指导,让用户专注于更重要、更有创造性的工作。用户点击“Apply”还可一键完成调整视频参数、添加转场特效等系列初阶操作,大大简化视频创作流程。
反过来看,在垂直行业积累的海量数据,也是垂直大模型成功的关键所在。这一点上,在特定领域有成熟业务和足够积累的公司更具优势。
目前,“天幕”的大模型能力已经全面应用到万兴科技旗下产品。澳门新葡萄新京网址“天幕”大模型提供的视频生成能力,在运动控制准确率、视频美学质量、视频理解能力等方面显著高于行业水平,这也意味着万兴科技的创意软件产品将大大受益。
与百度一样的是,万兴科技对大模型的应用落地能力,已经反应在用户等数据的增长上。其旗下AI数字人短视频营销工具万兴播爆,一年间用户月活增长了超过700%;其拳头软件Wondershare Filmora使用AI功能的用户数从去年8月到12月增长了超过240%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大模型并不是AIGC企业当前营收的关键,但却是必需品,因为没有大模型的AIGC将没有壁垒。事实上,在AIGC的加持下,万兴科技近两年的业绩已经实现了良性的增长,其刚出炉的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其2023年归母净利7500万元1亿元,同比增长81.8%142.39%。此外,资本市场对其的定价提升,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家公司的壁垒和前景。
应用性更强的垂直模型,加上被市场验证过的C端产品,万兴科技提供了另一种答案。在百模大战的下半场,平台型公司做B端、深耕生态;应用型公司做C端、做垂类、聚焦场景,或许才能最终留在牌桌上。